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动物育种学》

资料来源:思政资源库    时间:2022-12-08 12:45:43   浏览次数:

课程介绍

《动物育种学》是人为地控制畜禽个体的繁殖机会,利用适当的育种方法,尽可能“优化”地开发利用畜禽品种遗传变异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广大畜牧工作者、动物育种技术人员以及动物爱好者的通识课程。本课程以动物育种工作的“定量性、精密性和预见性”为核心,把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定、种畜选择选配、品系品种培育、杂种优势利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内容作为主线,分层次讲授畜群遗传改良的科学原理、基本概念、主要方法、技术要点和前沿发展。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如何在大学阶段,强化动科专业本科生对动物育种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振兴民族畜禽种业的信念,是本课程的首要任务。同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培养既具有创新观念又具有家国情怀的动物种业领军人才,是本课程重要目标。

因此,《动物育种学》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主要体现为“两个用心”:

一是用心提升课程的价值引领性。课程巧妙地将动物种业强国富民的理念以及著名动物遗传育种专家的爱国奉献精神等价值观,有机融入动物育种知识传授过程中;

二是用心打造“人人+时时+处处”教学创新模式。针对每位同学,通过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的全覆盖教学模式,夯实同学们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世界及未来的中国畜禽种业后备人才。

经典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和展示

《动物育种学》课程以畜禽育种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创新思维为驱动,注重思政元素及思政案例在育人大纲、教材选用、教案编写、课件设计、课堂讲授等教学全过程的自然融入和转化,具体体现为“三个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

(1)在育人大纲及教材选用上,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全面、系统、深入及前沿性,又注重将思政元素与育人目标进行有机结合。本课程育人大纲以动物育种学特有的“定量性、精密性和预见性”为抓手,以《家畜育种学》(张沅,第二版,2018,下图)为主要参考教材,把生产性能测定、个体遗传评定、种畜选择选配、品种培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内容作为授课主线,自始至终体现育种核心公式“表型=遗传+环境”,即P=G+E在动物种业理论、畜禽群体遗传改良科学原理、主要育种技术方法中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动物育种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有效利用动物育种重要知识理论,认识稳定强大的国家大环境对人才培养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体会自身努力和先天遗传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等。

(2)在教案编写及课件设计中,既注重动物育种文化融入教案课件中,又注重新时代思政元素与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本课程的教案编写及课程设计中,有效利用课程教改的育种元素创新成果,将同学们设计的优秀文创作品,例如2019学年同学们基于我国唐朝著名画家洪幌的《五牛图》设计的卡通版电脑画《五牛图》、《故宫+北京地区著名地方畜禽品种+选择进展公式》等,引入课程网络资源,使刚开始学习《动物育种学》知识的大三学生有一种亲切的带入感,促进思政元素与传统教案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更新及交融。同时,以动物数量遗传学为基础,在PPT课件中通过史料、雕像画等形式,引入我国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奠基人吴仲贤教授在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感人故事,引领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与专业报国的伟大情操。

(3)在课堂讲授及课后拓展过程,既把“人人+时时+处处”教学新模式贯彻全课程,又将德育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有机结合。众所周知,中国拥有悠久的动物育种历史、众多典故和著名人物。例如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教民驯养野兽(家畜由来),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将史思明出奇制胜的“母马战”,通俗易懂的民间对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通过德育思政教育方式自然融入动物育种学专业课堂,既容易理解专业知识,又正确引导同学们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种业自信。吴仲贤教授曾经教导动物育种专业的研究生:“动物遗传育种知识不只对育种工作有用,学通了里面的理论,对个人、家庭乃至人生,都有极好的指导作用”。这一番话,已从《动物育种学》课堂传承到一级又一级本科学生的人生指引中,本课程“人人+时时+处处”教学新模式也源于此。

2019年、2020年两个秋季学期,本课程在校级和院级思政教改项目支持下,在课程中引入了文创设计作品概念,动科学院2017级、2018级动物科学专业近两百名学生参加了项目。同学们通过自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畜禽品种,设计特色文创作品,顺利完成了各项建设内容,并制作完成两册《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育种学优秀文创设计作品展》(2019、2020)。其中,有针对我国最著名的太湖猪、五大地方黄牛品种、泰和丝羽乌鸡、湖羊品种的文创作品,还有针对“北京鸭-北京黑猪-北京油鸡-故宫元素-遗传进展公式”整合在一起、体现“一代更比一代强”动物育种核心知识点的大型文创作品等。

课堂上借助专业核心知识自然融入“一代更比一代好”的专业理念。

文创作品《一代更比一代好》

(动科专业173、174班李雨琪、杨美雪、付新月、毛乙臻、雷斯琪、刘立萌)

课程思政融入效果

《动物育种学》课程关系到我国畜禽种业的长久发展。主讲人所在教学团队在动物育种学教学的全过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培养动科专业学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畜禽种业创新人才及接班人。近三年课程教学评价得分为90.74、92.38、93.52,同学们普遍反馈课程收获很大。动科2017级同学评价:“俞老师上课特别注重学生的听讲效率,生动有趣,课堂教学设计合理,且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还会让我们用思维导图总结所学知识点。”动科2018级同学认为:“文创作品有助于同学们从育种学习中收获快乐,从观察与模仿到找到自己的灵感,灵感碰撞生成最终的火花,直至成品,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同时有助于了解我国的畜牧文化与种质资源。”本课程采用的“人人-时时-处处”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板块,翻转课堂畜禽品种专业报告,畜禽种质资源文创设计,“牛百科”实践平台等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推广效果突出,产生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的典型思政教学效果:

(1)由2020年秋季所授课班级的动科学生主持,通过跨年级(2018级、2019级、2020级)、跨学院(动科学院及人文发展学院)组队方式,获得了2021年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资助(《牧种中国--畜禽种质资源融媒体宣传体系的构建及创制》)。

(2)包括卡通版《五牛图》等五幅优秀文创作品,入选2019年全国动物育种学教学讨会案例库,引起了全国40余所涉农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作用。由2018级学生创作的《培“育”一粒“种”子》,包含猪、牛、羊、鸡等蕴含主要畜种“文化基因”及“育种内核“的文创作品,做为2020学年最佳文创作品,获得师生们一致好评。

(3)由《动物育种学》主讲教师和动科专业本科生自2005年起组建的本科生实践创新组织“牛百科”,至今已15年,先后有300余名本科生参加“牛百科”实践平台,学生们“三农情怀”、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提高显著。2021年元旦期间,“牛百科”在校生演绎的情景短剧《咱们的牛百科》,形象展示了从《动物育种学》到“牛百科”思政育人的理念、实施过程及成效。

1739F

《咱们的牛百科》演职人员合影


版权所有:raybet雷竞技竞猜(中国)在线官网-登录入口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