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资料来源:节选自《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时间:2023-07-18 20:50:18   浏览次数:

一、以德技并修为目标指引,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就应体现类型教育的特点,而德技并修就是体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特征。要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就需要以育德、修技为目标指引,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并确保其有效运行,推动德技并修的常态化教学育人模式的形成。

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需要科学规范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顶层设计要在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经费的保障与落实、共享资源的建设、教学团队打造、政策激励、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德技并修的“课程思政”建设尤其需要党的领导,必须在校党委领导下,厘清各部门的职责,为“课程思政”持续深入推进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开展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引导立项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机制。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的有效运行起到助推作用。例如,可以将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做好课上与课下的师生互动,以增强课程育人的吸引力。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应用方面是短板,在混合式教学方面就略显被动。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同时增大“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比重,这将引导教师主动掌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积极利用新媒体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二、深入挖掘学科育人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首先要弄清楚“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涵义。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发怵,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思政不专业、不擅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对“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理解狭义化了,他们混淆了“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和“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的界限。前文提到,“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是一种源自课程本身但能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人生启示的内容。换言之,只要是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元素均可纳入“课程思政”的范畴。某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转疫情危机为育人契机,围绕疫情防护、伦理道德、认识生命、调适心理、科学精神、法律意识、人生成长、应急管理、新闻传播、美育教育、生态治理等多专业维度,打造了一门具有显著育人元素的通识课程。

作为高职教育,在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时,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注重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内容。但高职教育的专业及课程数众多,在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时,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属性、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进行有差异性的选择。比如高职教育类专业,由于带有师范性特点,因此要以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为依归,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坚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职业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高职教育类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其课程涵盖教育、心理、艺术、管理等领域,这些课程其实都可以挖掘出许多育人资源和素材,例如各课程都渗透着“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的教育理念,关键看任课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嵌入。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教育家的育人思想(如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皮亚杰、孔子、陶行知、陈鹤琴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联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资源,涵养学生成长。教师还可结合“乡村教育振兴”的主题,向学生讲解“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的政策背景及内容,嵌入“最美乡村教师”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在了解这些政策背景及典型人物鲜活事迹的同时,增强其教育情怀与社会担当。

总之,“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范畴要比“思政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范畴宽泛得多。在对专业课、通识教育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挖掘时,要结合课程所属学科专业特点,从课程内容自身所具有的育人元素着眼,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实现内生式育人。


三、以创新为驱动,让教师成为“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

需要采取一些创新性举措,增强教师“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层面可以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同时立项“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项目,定期组织课堂示范和教学观摩等,强化示范引领;鼓励同一课程同时进行“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立项,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互联网+”时代背景有机结合,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性和资源共享;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教师将网络平台作为教书育人的手段,主动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积累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德育素材,把更多鲜活的育人元素融入教学方案中。


四、借助媒体融合优势打造“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平台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同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顺势而为,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课程思政”活起来,加快构建完善“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平台,不断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增强教学的时代感与实效性。

易班优课(YOOC)平台的教学模式设计与翻转课堂的理念相契合,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理想平台。该平台具有在线课群的创建设计,而且平台的功能模块(课群课程、课群话题、在线作业、课群投票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其中,课群话题功能可针对知识重难点或当前热点话题开展线上讨论,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助于师生在平等的交互性对话中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另外,教学院系可以依托“易班网络教育社区”创建一个集“教育教学、思想交流、热点聚焦、时事探讨、校园文化”等为一体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同时邀请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入驻,开设“名师网络工作坊”,积极传播科学理性的网络文化。

教师可以借助融媒体、门户网站等渠道充分挖掘整合育人资源,积极创建并完善“网络课程思政资料库”。与此同时,逐步开展“慕课”“智慧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丰富平台的德育资源。借助这些平台,学生可通过语音、视频等形式学习,既打破时间限制,满足他们随时随地阅读学习的需求,也让网络成为重要的德育阵地。

教师还应该善用微博、企业微信、论坛、贴吧以及平台号(百家号、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介,上传相关文章、图片、微视频等资源,让学生随时进行自主评论、转载、点赞,打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界限,让教学更具人情味。在遇到歪曲真相、哗众取宠的现象时,教师应主动出击,在已掌握的平台阵地中澄清事实,摆正逻辑,与谣言正面对抗,对大学生形成正向引导,使新媒介平台变成集“互动体验、教育学习”于一体的教学场所。


五、引入活页式教材理念,打造“课程思政”数字化教材

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教材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院校在选用或编写教材时,既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强调实践性,同时教材应体现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同时,由于产业发展速度快,教材应及时更新,体现出先进性和前沿性,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材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动态更新,更好地支撑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后续更高层次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教材的动态更新,是当前职业教育倡导的“新型活页式教材”中“活”的体现之一。有学者将AR技术与教材开发结合,使教材在内容、App等方面可视化,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微课、自学等各环节中,以实现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版权所有:raybet雷竞技竞猜(中国)在线官网-登录入口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